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探讨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自1990年推出以来,这一技术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1993年获得首个萤光素酶专利,1996年正式推出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随后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
实验原理
该系统通常使用两种不同来源的荧光素酶: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和海洋腔肠动物海肾(Renilla reniformis)的荧光素酶。北美萤火虫荧光素酶能生成550个氨基酸的单体酶,具有自有的酶活性,而海肾荧光素酶则以单亚基蛋白形式催化荧光反应。通过克隆感兴趣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到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上下游,可以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此测定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从而判断不同刺激对调控元件的影响。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报告基因质粒构建:将特定片段插入荧光素酶表达载体中。
- 转染细胞:将报告基因质粒与内参质粒共同转染48小时。
- 细胞处理:根据实验设计对细胞进行相应处理。
- 裂解细胞:使用裂解液对细胞进行裂解。
- 测定荧光值:添加底物荧光素,测定萤火虫和海肾荧光素酶的荧光值。
- 数据处理: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组间差异的显著性。
应用场景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的应用场景丰富,包括:
- mi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研究:验证miRNA与mRNA、lncRNA等的互作关系。
-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互作:研究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
- 启动子活性分析:验证启动子的表达模式及强度。
- 启动子SNP分析:分析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基因活性的影响。
- 研究细胞内信号通路:测量特定信号通路下游响应元件的荧光素酶活性变化。
- 药物筛选:高通量筛选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使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 荧光值过高:可能因荧光值超出仪器检测范围,建议减少质粒转染量或适量稀释裂解产物。
- 实验结果不稳定:确保细胞状态一致,优化转染条件以提高转染效率。
- 荧光素酶与荧光蛋白的比较:荧光素酶相比于荧光蛋白,灵敏度更高,且动态范围更宽,适用于更多实验场景。
尊龙凯时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为研究人员提供强大的工具,助力生物医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如需了解更多服务内容,请咨询我们的销售经理。